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
作者:唐伟
近日,河南农业大学77岁教授王泽霖捐出毕生积蓄8208万元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。1月4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河南农业大学了解到,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后,王泽霖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,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,彻底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。
王泽霖教授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,自行研究出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率高达100%,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,殊其不易。但他没有止步于此,而是将科研转化所获倾囊捐给学校,用行动诠释了是纯粹的科学精神。
科学精神首先体现在科学家精神,其有几个关键要素。一是科研者要将科研作为毕业追求。王泽霖深耕自己所擅长的禽病防疫领域,用行动证明“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”的道理。搞科学研究是件苦差事,要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、抵得住诱惑,若不能远离浮躁,则往往会“行百里路者半九十”。
二是科研者要有创新精神。王泽霖创新开展产学研协同,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实现科研与市场运用的深度结合,让研产用形成了链式发展。事实证明,这种融合研究模式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,既解决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,又破解了科研经费不足的困境,让科研成果在造福社会中不断升级和优化,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。有关数据显示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%,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%至70%左右,此表明在产学研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,需要科研者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,尽快弥补短板。
三是科研者要有传承精神。王泽霖忧心科研事业的发展和接续,在打造一流实验室等夯基础的事业中不遗余力。这样的科学家值得尊重,于此去审视现实,可以在参照样本中找到差距和方向。
崇尚科学、致于科研,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、重塑信念的环境构建,需要进行爱护科学、支持科研的实际举措,尊重科研者、科学家,不断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地位,使科研成为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。如此,科学家的个人情怀,才成转化为厚实的社会基础。(唐伟)